02-以太網鏈路聚合配置
本章節下載: 02-以太網鏈路聚合配置 (729.47 KB)
以太網鏈路聚合通過將多條以太網物理鏈路捆綁在一起形成一條以太網邏輯鏈路,實現增加鏈路帶寬的目的,同時這些捆綁在一起的鏈路通過相互動態備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鏈路的可靠性。
如圖1-1所示,Device A與Device B之間通過三條以太網物理鏈路相連,將這三條鏈路捆綁在一起,就成為了一條邏輯鏈路Link aggregation 1。這條邏輯鏈路的帶寬最大可等於三條以太網物理鏈路的帶寬總和,增加了鏈路的帶寬;同時,這三條以太網物理鏈路相互備份,當其中某條物理鏈路down,還可以通過其他兩條物理鏈路轉發報文。
鏈路捆綁是通過接口捆綁實現的,多個以太網接口捆綁在一起後形成一個聚合組,而這些被捆綁在一起的以太網接口就稱為該聚合組的成員端口。每個聚合組唯一對應著一個邏輯接口,稱為聚合接口。聚合組與聚合接口的編號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組1對應於聚合接口1。
聚合組/聚合接口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 二層聚合組/二層聚合接口:二層聚合組的成員端口全部為二層以太網接口,其對應的聚合接口稱為二層聚合接口。
· 三層聚合組/三層聚合接口:三層聚合組的成員端口全部為三層以太網接口,其對應的聚合接口稱為三層聚合接口。在創建了三層聚合接口之後,還可繼續創建該三層聚合接口的子接口,即三層聚合子接口。三層聚合子接口處理與該子接口編號相同的VLAN的報文。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雙工模式取決於對應聚合組內的選中端口(請參見“1.1.2 2. 成員端口的狀態”):聚合接口的速率等於所有選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雙工模式則與選中端口的雙工模式相同。
聚合組內的成員端口具有以下三種狀態:
· 選中(Selected)狀態:此狀態下的成員端口可以參與數據的轉發,處於此狀態的成員端口稱為“選中端口”。
· 非選中(Unselected)狀態:此狀態下的成員端口不能參與數據的轉發,處於此狀態的成員端口稱為“非選中端口”。
· 獨立(Individual)狀態:此狀態下的成員端口可以作為普通物理口參與數據的轉發。滿足以下條件時,如果成員端口在經過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鏈路聚合控製協議)超時時間之後未收到LACP報文,則該成員端口會被置為該狀態:
¡ 聚合接口配置為邊緣端口。
¡ 處於選中/非選中狀態的成員端口經過一次down、up後,該成員端口將被置為獨立狀態。
操作Key是係統在進行鏈路聚合時用來表征成員端口聚合能力的一個數值,它是根據成員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該端口的速率、雙工模式等)的組合自動計算生成的,這個信息組合中任何一項的變化都會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計算。在同一聚合組中,所有的選中端口都必須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根據對成員端口狀態的影響不同,成員端口上的配置可以分為以下兩類:屬性類配置和協議類配置。
屬性類配置包含的配置內容如表1-1所示。在聚合組中,隻有與對應聚合接口的屬性類配置完全相同的成員端口才能夠成為選中端口。
表1-1 屬性類配置的內容
配置項 |
內容 |
端口隔離 |
端口是否加入隔離組、端口所屬的端口隔離組 |
QinQ配置 |
端口的QinQ功能開啟/關閉狀態、VLAN Tag的TPID值。關於QinQ配置的詳細描述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QinQ” |
VLAN映射 |
端口上配置的各種VLAN映射關係。有關VLAN映射配置的詳細描述,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VLAN映射” |
VLAN配置 |
端口上允許通過的VLAN、端口缺省VLAN、端口的鏈路類型(即Trunk、Hybrid、Access類型)、基於IP子網的VLAN配置、基於協議的VLAN配置、VLAN報文是否帶Tag配置。有關VLAN配置的詳細描述,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VLAN” |
協議類配置是相對於屬性類配置而言的,包含的配置內容有MAC地址學習、生成樹等。在聚合組中,即使某成員端口與對應聚合接口的協議配置存在不同,也不會影響該成員端口成為選中端口。
鏈路聚合分為靜態聚合和動態聚合兩種模式,它們各自的優點如下所示:
· 靜態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後,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就不會受網絡環境的影響,比較穩定。
· 動態聚合模式:通過LACP協議實現,能夠根據對端和本端的信息調整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比較靈活。
處於靜態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組稱為靜態聚合組,處於動態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組稱為動態聚合組。
參考端口從本端的成員端口中選出,其操作Key和屬性類配置將作為同一聚合組內的其他成員端口的參照,隻有操作Key和屬性類配置與參考端口一致的成員端口才能被選中。
對於聚合組內處於up狀態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優先級->全雙工/高速率->全雙工/低速率->半雙工/高速率->半雙工/低速率的優先次序,選擇優先次序最高、且屬性類配置與對應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為參考端口;如果多個端口優先次序相同,首先選擇原來的選中端口作為參考端口;如果此時多個優先次序相同的端口都是原來的選中端口,則選擇其中端口號最小的端口作為參考端口;如果多個端口優先次序相同,且都不是原來的選中端口,則選擇其中端口號最小的端口作為參考端口。
靜態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狀態的確定流程如圖1-2所示。
確定靜態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狀態時,需要注意:
· 當一個成員端口的操作Key或屬性類配置改變時,其所在靜態聚合組內各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可能會發生改變。
· 當靜態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數量已達到上限,對於後加入的成員端口和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端口優先級:
¡ 全部相同時,後加入的成員端口即使滿足成為選中端口的所有條件,也不會立即成為選中端口。這樣能夠盡量維持當前選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斷,但是由於設備重啟時會重新計算選中端口,因此可能導致設備重啟前後各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不一致。
¡ 存在不同時,若後加入的成員端口的屬性類配置與對應聚合接口相同,且端口優先級高於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端口優先級,則端口優先級高的成員端口會立刻取代端口優先級低的選中端口成為新的選中端口。
動態聚合模式通過LACP協議實現,LACP協議的內容及動態聚合模式的工作機製如下所述。
基於IEEE802.3ad標準的LACP協議是一種實現鏈路動態聚合的協議,運行該協議的設備之間通過互發LACPDU來交互鏈路聚合的相關信息。
動態聚合組內的成員端口可以收發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鏈路聚合控製協議數據單元),本端通過向對端發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當對端收到該LACPDU後,將其中的信息與所在端其他成員端口收到的信息進行比較,以選擇能夠處於選中狀態的成員端口,使雙方可以對各自接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達成一致。
LACP協議的功能分為基本功能和擴展功能兩大類,如表1-2所示。
表1-2 LACP協議的功能分類
類別 |
說明 |
基本功能 |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實現LACP協議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係統LACP優先級、係統MAC地址、端口優先級、端口編號和操作Key |
擴展功能 |
通過對LACPDU的字段進行擴展,可以實現對LACP協議的擴展。通過在擴展字段中定義一個新的TLV(Type/Length/Value,類型/長度/值)數據域,可以實現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彈性架構)中的LACP MAD(Multi-Active Detection,多Active檢測)機製。有關IRF和LACP MAD機製的詳細介紹,請參見“虛擬化技術配置指導”中的“IRF” 對於支持LACP協議擴展功能的設備來說,如果同時支持IRF,則該設備可以作為成員設備或中間設備來參與LACP MAD |
LACP工作模式分為ACTIVE和PASSIVE兩種。
如果動態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PASSIVE,且對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為PASSIVE時,兩端將不能發送LACPDU。如果兩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為ACTIVE時,兩端將可以發送LACPDU。
根據作用的不同,可以將LACP優先級分為係統LACP優先級和端口優先級兩類,如表1-3所示。
表1-3 LACP優先級的分類
類別 |
說明 |
比較標準 |
係統LACP優先級 |
用於區分兩端設備優先級的高低。當兩端設備中的一端具有較高優先級時,另一端將根據優先級較高的一端來選擇本端的選中端口,這樣便使兩端設備的選中端口達成了一致 |
優先級數值越小,優先級越高 |
端口優先級 |
用於區分各成員端口成為選中端口的優先程度 |
LACP超時時間是指成員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時時間,LACP超時時間分為短超時(3秒)和長超時(90秒)兩種。在LACP超時時間+3秒之後(即6秒或93秒之後),如果本端成員端口仍未收到來自對端的LACPDU,則認為對端成員端口已失效。
LACP超時時間同時也決定了對端發送LACPDU的速率。若LACP超時時間為短超時,則對端將快速發送LACPDU(每1秒發送1個LACPDU);若LACP超時時間為長超時,則對端將慢速發送LACPDU(每30秒發送1個LACPDU)。
端口加入聚合組的方式為:
· 手工動態聚合:兩端設備成員端口手工加入動態聚合組。
· 半自動動態聚合:一端設備成員端口手工加入動態聚合組,另一端成員端口自動加入動態聚合組。
· 全自動動態聚合:兩端設備開啟LLDP功能和自動聚合功能後,兩端端口自動加入動態聚合組。
在和服務器對接的時候,為了簡化本端設備創建聚合組相關配置,可以在本端設備上配置半自動聚合,以便本端設備根據服務器的配置自動創建聚合組。
端口根據收到的LACP報文自動選擇加入聚合組,如果本設備上沒有可以加入的聚合組,設備會自動創建一個符合條件的聚合組。端口自動加入聚合組流程如圖1-3所示。
創建一個符合條件的聚合組時,該聚合接口會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組的成員端口的屬性類配置。
端口自動加入聚合組後,該聚合組選擇參考端口和確定成員端口的狀態與手工動態聚合組處理方式相同,請參見“1.1.8 動態聚合模式”。
開啟LLDP功能和自動聚合功能後,當本端端口收到對端發來的LLDP報文,根據報文信息,自動創建一個聚合組,同時將連接相同對端設備的端口加入該聚合組。
創建一個符合條件的聚合組時,該聚合接口會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組的成員端口的屬性類配置。
端口自動加入聚合組後,該聚合組選擇參考端口和確定成員端口的狀態與手工動態聚合組處理方式相同,請參見“1.1.8 動態聚合模式”。
全自動聚合和半自動聚合都是自動聚合的一種方式,建議用戶不要混用兩種方式,避免端口加入不同的聚合組,從而導致成員端口不被選中。
參考端口從聚合鏈路兩端處於up狀態的成員端口中選出,其操作Key和屬性類配置將作為同一聚合組內的其他成員端口的參照,隻有操作Key和屬性類配置與參考端口一致的成員端口才能被選中。
· 首先,從聚合鏈路的兩端選出設備ID(由係統的LACP優先級和係統的MAC地址共同構成)較小的一端:先比較兩端的係統LACP優先級,優先級數值越小其設備ID越小;如果優先級相同再比較其係統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設備ID越小。
· 其次,對於設備ID較小的一端,再比較其聚合組內各成員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優先級和端口號共同構成):先比較端口優先級,優先級數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優先級相同再比較其端口號,端口號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屬性類配置與對應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為參考端口。
端口號可以通過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中的Index字段查看。
在設備ID較小的一端,動態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狀態的確定流程如圖1-4所示。
與此同時,設備ID較大的一端也會隨著對端成員端口狀態的變化,隨時調整本端各成員端口的狀態,以確保聚合鏈路兩端成員端口狀態的一致。
確定動態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狀態時,需要注意:
· 僅全雙工端口可成為選中端口。
· 當一個成員端口的操作Key或屬性類配置改變時,其所在動態聚合組內各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可能會發生改變。
· 當本端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發生改變時,其對端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也將隨之改變。
· 當動態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數量已達到上限時,後加入的成員端口一旦滿足成為選中端口的所有條件,就會立刻取代已不滿足條件的端口成為選中端口。
在網絡設備與服務器等終端設備相連的場景中,當網絡設備配置了動態聚合模式,而終端設備未配置動態聚合模式時,聚合鏈路不能成功建立,網絡設備與該終端設備相連多條鏈路中隻能有一條作為普通鏈路正常轉發報文,因而鏈路間也不能形成備份,當該普通鏈路發生故障時,可能會造成報文丟失。
若要求在終端設備未配置動態聚合模式時,該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間的鏈路可以形成備份,可通過配置網絡設備與終端設備相連的聚合接口為聚合邊緣接口,使該聚合組內的所有成員端口都作為普通物理口轉發報文,從而保證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間的多條鏈路可以相互備份,增加可靠性。當終端設備完成動態聚合模式配置時,其聚合成員端口正常發送LACP報文後,網絡設備上符合選中條件的聚合成員端口會自動被選中,從而使聚合鏈路恢複正常工作。
通過采用不同的聚合負載分擔類型,可以實現靈活地對聚合組內流量進行負載分擔。聚合負載分擔的類型可以歸為以下類型:
· 逐流負載分擔:按照報文的源/目的MAC地址、源/目的服務端口、入端口、源/目的IP地址中的一種或某幾種的組合區分流,使屬於同一數據流的報文從同一條成員鏈路上通過。
· 逐包負載分擔:不區分數據流,而是以報文為單位,將流量分擔到不同的成員鏈路上進行傳輸。
如圖1-5所示,Device B、Device C和Device D為獨立運行的設備,為了使Device B、Device C和Device D加入同一聚合組,可以配置S-MLAG(Simple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簡單跨設備鏈路聚合)功能。通過本功能將多台物理設備在聚合層麵虛擬成一台設備實現簡單的跨設備鏈路聚合,從而提供設備級冗餘保護和流量負載分擔。
圖1-5 S-MLAG組網示意圖
對於手工聚合和自動聚合,建議用戶不要混用兩種方式,避免端口加入不同的聚合組,從而導致成員端口不被選中。
對於手工聚合和半自動聚合,建議用戶不要在同一聚合組內混用兩種方式,避免影響聚合端口的正常使用。
設備同時配置鏡像和聚合時,請注意避免出現鏡像源端口為聚合組A的動態聚合口或成員端口,鏡像目的端口、出端口或反射端口為聚合組B的動態聚合口或成員端口,以免聚合組B的動態聚合口或成員端口接收到聚合組A的動態聚合口或成員端口的鏡像LACP報文,引起聚合接口震蕩。
以太網鏈路聚合配置任務如下:
(1) 配置設備ID
(2) 配置聚合方式
¡ 配置手工聚合
(3) (可選)配置聚合接口
終端設備未配置動態聚合模式時,使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間的鏈路可以形成備份。
¡ 關閉聚合接口
(4) (可選)配置LACP報文透傳功能
(5) (可選)配置影響成員端口選中的功能
二層聚合組中選擇選中端口時忽略成員端口的VLAN屬性。
(6) (可選)配置聚合負載分擔
(7) (可選)優化聚合組的流量轉發
開啟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實現聚合鏈路上流量不中斷。
(8) (可選)配置鏈路聚合與BFD聯動
在動態聚合中,設備ID是選擇參考端口的依據,即在設備ID較小的一端選擇參考端口。
設備ID由LACP的係統MAC地址和係統優先級組成。設備ID的比較原則為:先比較兩端的LACP係統優先級,優先級數值越小其設備ID越小;如果優先級相同再比較其係統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設備ID越小。
LACP的係統MAC地址和係統優先級可以通過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查看。
設備ID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組內配置兩種方式:全局的配置對所有聚合組都有效,而聚合組內的配置隻對當前聚合組有效。對於一個聚合組來說,優先采用該聚合組內的配置,隻有該聚合組內未進行配置時,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在開啟S-MLAG功能的設備上,LACP的係統MAC地址和係統優先級需要配置一致。
在M-LAG組網環境中,需要保證同一M-LAG組中M-LAG接口的LACP係統MAC地址不同。
創建動態聚合組後,不建議修改LACP的係統MAC地址和係統優先級,避免影響動態聚合組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的LACP的係統MAC地址。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MAC地址為設備的橋MAC地址。
(3) 配置全局的LACP的係統優先級。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32768。
(4)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5)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係統MAC地址。
port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MAC地址為設備的橋MAC地址。
(6)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係統優先級。
port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32768。
配置了下列功能的端口將不能加入二層聚合組:
· MAC地址認證。有關MAC地址認證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安全配置指導”中的“MAC地址認證”。
· 端口安全。有關端口安全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安全配置指導”中的“端口安全”。
· 802.1X。有關802.1X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安全配置指導”中的“802.1X”。
用戶刪除聚合接口時,係統將自動刪除對應的聚合組,且該聚合組內的所有成員端口將全部離開該聚合組。
接口加入聚合組前,如果接口上的屬性類配置和聚合接口不同,則該接口不能加入聚合組。
接口加入聚合組後,不能修改接口的屬性類配置。
接口退出聚合組後,接口上的VLAN配置不會恢複缺省配置。
接口從聚合組退出前,請先關閉該接口再退出聚合組,避免產生環路。
建議不要將鏡像反射端口加入聚合組,有關反射端口的詳細介紹請參見“網絡管理和監控配置指導”中的“端口鏡像”。
鏡像目的端口不能加入聚合組。
LSCM1GT48SC0單板的接口不能和其他單板的接口加入同一聚合組。
聚合接口上屬性類配置發生變化時,會同步到成員端口上,同步失敗時不會回退聚合接口上的配置。聚合接口配置同步到成員端口失敗後,可能導致成員端口變為非選中狀態,此時可以修改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使成員端口重新選中。當聚合接口被刪除後,同步成功的配置仍將保留在這些成員端口上。
在聚合接口上所作的協議類配置,隻在當前聚合接口下生效;在成員端口上所作的協議類配置,隻有當該成員端口退出聚合組後才能生效。
聚合鏈路的兩端應配置相同的聚合模式。對於不同模式的聚合組,其選中端口存在如下限製:
· 對於靜態聚合模式,用戶需要保證在同一鏈路兩端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的一致性,否則聚合功能無法正常使用。
· 對於動態聚合模式:
¡ 聚合鏈路兩端的設備會自動協商同一鏈路兩端的端口在各自聚合組內的選中/非選中狀態,用戶隻需保證本端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對端也同樣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 如果聚合鏈路一端使用半自動動態聚合方式,則鏈路另外一端使用手工動態聚合方式。
除普通二層聚合組的限製外,精簡型二層聚合組還不支持MPLS功能、端口鏡像功能。
僅當設備處於IRF模式時,設備才可以創建精簡型二層聚合組(最多512個)。一個精簡型二層聚合組最多支持每台成員設備上的選中端口數為1,精簡型二層聚合組內可達到的最大選中端口數=成員設備數量。
當system-working-mode處於expert模式下時,不支持創建精簡型二層聚合組,有關expert模式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基礎配置指導”中的“設備管理”。
創建一個普通二層聚合接口後,隻有刪除該二層聚合接口才能創建相同編號的精簡型二層聚合接口,反之亦然。
建議在設備上開啟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功能(全局和接口下),否則可能導致精簡型二層聚合接口工作異常。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並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lite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後,係統將自動生成同編號的二層聚合組,且該聚合組缺省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指定lite參數時,將創建精簡型二層聚合接口;如果不指定lite參數,則創建普通二層聚合接口
(3) 退回係統視圖。
quit
(4) 將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a. 進入二層以太網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將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多次執行此步驟可將多個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指定force參數時,會將聚合口上的屬性配置同步給該接口。
(5) (可選)配置端口優先級。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端口優先級為32768。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並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lite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後,係統將自動生成同編號的二層聚合組,且該聚合組缺省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指定lite參數時,將創建精簡型二層聚合接口;如果不指定lite參數,則創建普通二層聚合接口
(3) 配置聚合組工作在動態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4) 退回係統視圖。
quit
(5) 將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a. 進入二層以太網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將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force ] | auto [ group-id ] }
多次執行此步驟可將多個二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指定force參數時,會將聚合口上的屬性配置同步給該接口。
指定auto參數時,會開啟端口的半自動聚合功能。當配置半自動聚合後,建議用戶不要修改自動創建的聚合組及其成員端口的配置,避免影響半自動聚合功能。
(6)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況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ACTIVE。
(7) (可選)配置端口優先級。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端口優先級為32768。
(8) (可選)配置端口的LACP超時時間為短超時(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況下,端口的LACP超時時間為長超時(90秒)。
請不要在ISSU升級前配置LACP超時時間為短超時,否則在ISSU升級期間會出現網絡流量中斷。有關ISSU升級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基礎配置指導”中的“ISSU配置”。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並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後,係統將自動生成同編號的三層聚合組,且該聚合組缺省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3) 退回係統視圖。
quit
(4) 將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a. 進入三層以太網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將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多次執行此步驟可將多個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5) (可選)配置端口優先級。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端口優先級為32768。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並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後,係統將自動生成同編號的三層聚合組,且該聚合組缺省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3) 配置聚合組工作在動態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4) 退回係統視圖。
quit
(5) 將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a. 進入三層以太網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將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auto [ group-id ] }
多次執行此步驟可將多個三層以太網接口加入聚合組。
指定auto參數時,會開啟端口的半自動聚合功能。當配置半自動聚合後,建議用戶不要修改自動創建的聚合組及其成員端口的配置,避免影響半自動聚合功能。
(6)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況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為ACTIVE。
(7) (可選)配置端口優先級。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端口優先級為32768。
(8) (可選)配置端口的LACP超時時間為短超時(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況下,端口的LACP超時時間為長超時(90秒)。
請不要在ISSU升級前配置LACP超時時間為短超時,否則在ISSU升級期間會出現網絡流量中斷。有關ISSU升級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基礎配置指導”中的“ISSU配置”。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創建三層聚合子接口,並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在SmartMC的組網環境中,用戶為了實現管理簡單,希望設備間存在多條物理鏈路時,自動形成一個聚合組。在拓撲穩定的SmartMC組網環境中開啟本功能後,用戶不需要手動將端口加入聚合組便可以實現根據設備間物理連線自動聚合,從而增加鏈路帶寬,同時鏈路相互動態備份,有效地提高鏈路的可靠性。有關SmartMC的詳細介紹,請參見“網絡管理和監控配置指導”中的“SmartMC”。
配置本功能前,需要保證各個設備的LLDP功能處於開啟狀態。
配置本功能後,開啟了LLDP功能的三層以太網接口下可能無法創建子接口。
配置本功能後,對於自動加入聚合組的成員端口,建議不要修改其配置,以避免該成員端口退出聚合組。
請勿在M-LAG組網環境配置本功能,以保證M-LAG正常工作。
當端口自動加入聚合組時,如果端口下存在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的配置,則以端口下配置為準。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開啟全自動聚合功能。
link-aggregation auto-aggregation enable
缺省情況下,全自動聚合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僅在和服務器對接的場景中使用本功能。
為了實現S-MLAG功能,需要將不同設備的聚合接口加入同一S-MLAG組。
同一設備上不同聚合接口不能加入同一S-MLAG組。
為了保證S-MLAG正常工作,請勿在IRF設備上使用S-MLAG。有關IRF的詳細介紹,請參見“虛擬化技術配置指導”中的“IRF”。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組後,該聚合接口不能再配置為M-LAG接口或peer-link接口。有關M-LAG接口和peer-link接口的詳細介紹,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M-LAG”。
S-MLAG組網環境下,建議聚合組中成員端口實際速率和雙工保持一致,否則在聚合組中加入新成員端口時可能導致參考端口改變,使其他成員端口變為非選中狀態,影響流量轉發。
S-MLAG組網環境下,請不要配置以下功能:
· LACP MAD檢測。
·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聚合組中的最大/最小選中端口。
· 半自動動態聚合。
· 聚合組選擇選中端口時忽略端口速率。
· 生成樹功能。有關生成樹功能的詳細介紹,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生成樹”。
為了保證業務的正常運行,建議加入S-MLAG組的各個設備的業務配置保持一致。
在加入S-MLAG組的設備上,保證聚合配置一致。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LACP的係統MAC地址。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MAC地址為設備的橋MAC地址。
在開啟S-MLAG功能的設備上,LACP的係統MAC地址需要配置一致。
(3) 配置LACP的係統優先級。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況下,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32768。
在開啟S-MLAG功能的設備上,LACP的係統優先級需要配置一致。
(4) 配置LACP的係統編號。
lacp system-number number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LACP的係統編號。
在開啟S-MLAG功能的設備上,不同設備上配置的LACP係統編號不能相同。
(5)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6) 配置聚合組工作在動態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工作在靜態聚合模式下。
(7)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組。
port s-mlag group group-id
缺省情況下,聚合接口未加入S-MLAG組。
本節對能夠在聚合接口上進行的部分配置進行介紹。除本節所介紹的配置外,能夠在二層/三層以太網接口上進行的配置大多數也能在二層/三層聚合接口上進行,具體配置請參見相關的配置指導。
通過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網絡管理員根據這些信息來區分各接口的作用。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當前接口的描述信息。
description text
缺省情況下,接口的描述信息為“接口名 Interface”。
同一設備上所有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都相同,不同設備上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不同。通常情況下,不需要修改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mac-address mac-address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三層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傳輸單元)參數會影響IP報文的分片與重組,可以通過下麵的配置來改變MTU值。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三層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
mtu size
缺省情況下,三層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為1500字節。
期望帶寬供業務模塊使用,不會對接口實際帶寬造成影響。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當前接口的期望帶寬。
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缺省情況下,接口的期望帶寬=接口的波特率÷1000(kbps)。
該配置僅在聚合接口對應的聚合組為動態聚合組時生效。
當聚合接口配置為聚合邊緣接口後,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將不能正常使用,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的相關介紹請參見“1.18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為聚合邊緣接口。
lacp edge-port
缺省情況下,聚合接口不為聚合邊緣接口。
聚合接口有兩種物理連接狀態:up和down。當接口狀態發生改變時,接口會立即上報CPU,CPU會立即通知上層協議模塊(例如路由、轉發)以便指導報文的收發,並自動生成Trap和Log信息,來提醒用戶是否需要對聚合鏈路進行相應處理。
如果短時間內接口物理狀態頻繁改變,上述處理方式會給係統帶來額外的開銷。此時,可以在接口下設置物理連接狀態抑製功能,使得在抑製時間內,係統忽略接口的物理狀態變化;經過抑製時間後,如果狀態還沒有恢複,再上報CPU進行處理。
在S-MLAG組網環境中,不建議配置本功能。
配置本功能時需要保證對接兩端均為聚合接口(如同為普通動態聚合),且配置相同的delay-time。
同一接口下,接口狀態從up變成down的抑製時間和接口狀態從down變成up的抑製時間可以不同。如果在同一端口下,多次執行本命令配置了不同的抑製時間,則兩個抑製時間會分別以最新配置為準。
建議在需要保持接口狀態穩定的聚合接口上配置本命令,以減少接口震蕩對上層業務的影響。例如M-LAG組網中的peer-link接口。有關M-LAG組網中的peer-link接口的詳細介紹,請參見“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M-LAG”。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口物理連接狀態抑製功能。
link-delay { down | up } [ msec ] delay-time
缺省情況下,接口狀態改變時,係統會將接口狀態改變立即上報CPU。
對聚合接口的開啟/關閉操作,將會影響聚合接口對應的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和鏈路狀態:
· 關閉聚合接口時,將使對應聚合組內所有處於選中狀態的成員端口都變為非選中端口,且所有成員端口的鏈路狀態都將變為down。
· 開啟聚合接口時,係統將重新計算對應聚合組內成員端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
當打開/關閉三層聚合接口時,會同時打開/關閉其下的所有子接口,而打開/關閉三層聚合子接口則不會對其主接口有影響。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關閉當前接口。
shutdown
執行shutdown命令會導致使用該接口建立的鏈路中斷,不能通信,請謹慎使用。
接口下的某些配置恢複到缺省情況後,會對設備上當前運行的業務產生影響。建議您在執行本配置前,完全了解其對網絡產生的影響。
您可以在執行default命令後通過display this命令確認執行效果。對於未能成功恢複缺省的配置,建議您查閱相關功能的命令手冊,手工執行恢複該配置缺省情況的命令。如果操作仍然不能成功,您可以通過設備的提示信息定位原因。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子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恢複當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default
如圖1-6所示,在L2VPN組網環境中,為了使CE 1和CE 2能夠建立動態聚合,可以在PE設備報文入端口和出端口上開啟LACP報文透傳功能。
圖1-6 LACP報文透傳應用場景
在PE設備上需要完成以下配置:
· 配置以太網服務實例的報文匹配規則為untagged或者default。
· PE設備Port 1與Port 2上透傳LACP報文的以太網服務實例不能加入同一VSI。
· 配置以太網服務實例與VSI關聯的接入模式為Ethernet。
有關以太網服務實例的詳細介紹,請參見“MPLS配置指導”中的“MPLS L2VPN”和“VPLS”。
未開啟本功能時,PE不透傳本端CE發送的LACP報文,在PE設備終結LACP報文。
由於透傳LACP報文會影響成員端口的選中,僅支持在PE設備的單個報文入端口和出端口上配置本功能,不支持在多個入端口和出端口上配置。
聚合成員口不支持本功能。
LSCM1GT48SC0單板不支持本功能。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3) 開啟LACP報文透傳功能。
lacp transparent enable
缺省情況下,LACP報文透傳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靈活修改聚合組中最大和最小選中端口數,來滿足不同需求。
· 最小選中端口數應用場景
聚合鏈路的帶寬取決於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數量,用戶通過配置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可以避免由於選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鏈路上的流量擁塞。當聚合組內選中端口的數量達不到配置值時,對應的聚合接口將不會up。具體實現如下:
¡ 如果聚合組內能夠被選中的成員端口數小於配置值,這些成員端口都將變為非選中狀態,對應聚合接口的鏈路狀態也將變為down。
¡ 當聚合組內能夠被選中的成員端口數增加至不小於配置值時,這些成員端口都將變為選中狀態,對應聚合接口的鏈路狀態也將變為up。
· 最大選中端口數應用場景
當配置了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之後,最大選中端口數將同時受配置值和設備硬件能力的限製,即取二者的較小值作為限製值。用戶借此可實現兩端口間的冗餘備份:在一個聚合組中隻添加兩個成員端口,並配置該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為1,這樣這兩個成員端口在同一時刻就隻能有一個成為選中端口,而另一個將作為備份端口。
聚合組最小選中端口數有兩種配置方式:
· 以數值方式配置
·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
請選擇任一方式配置即可。如果同一接口上配置了兩種方式,則實際生效的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為兩種方式配置值中的較大值。
本端和對端配置的聚合組中的最小/最大選中端口數必須一致。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組最小選中端口數時,聚合組兩端需要配置相同的百分比。
同一聚合組內,最大選中端口數不能小於最小選中端口數。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組中最小選中端口數後,當有端口加入或者退出該聚合組時,可能會引起最小選中端口數的改變,導致聚合接口震蕩。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組中最小選中端口數時,建議用戶不要配置最大選中端口數。由於最小選中端口數動態變化,所以無法滿足最大選中端口數不能小於最小選中端口數的配置要求。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請選擇其中一項進行配置。
¡ 以數值方式配置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min-number
¡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percentage number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中的最小選中端口數不受限製。
(4) 配置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 max-number [ lacp-sync ]
缺省情況下,對於LSCM1GT48SC0單板和SE係列接口板,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為16,對於LSCM2係列SC單板、SD係列接口板和SF係列接口板,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為64。
對於靜態聚合組,本端和對端配置的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必須一致。對於動態聚合組,不指定lacp-sync參數時,本端和對端配置的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必須一致;指定lacp-sync參數時,本端和對端聚合組中的最大選中端口數以配置值最小的一端為準。
聚合成員端口缺省選中功能是指動態聚合組的成員端口處於up狀態時,成員端口在經過LACP超時時間之後未收到LACPDU,則會在所有處於up狀態的成員端口中選擇一個作為選中端口。聚合組選擇選中端口時比較各成員端口的端口ID,端口ID最小的作為選中端口。
關閉聚合成員端口缺省選中功能後,動態聚合組中處於up狀態的成員端口未收到LACPDU時,將處於非選中狀態。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關閉聚合成員端口缺省選中功能。
lacp default-selected-port disable
缺省情況下,聚合成員端口缺省選中功能處於開啟狀態。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可能會將速率小的端口選擇為參考端口。通過配置本功能,用戶可以選擇速率高的端口作為參考端口。
配置本功能後,動態聚合組內按照設備ID->端口速率->端口ID的優先次序選擇參考端口。
本功能會改變動態聚合口的參考端口的選擇條件,可能會導致短暫的業務中斷。建議在業務正常傳輸情況下,不要隨便更改參考端口的選擇條件,需要修改參考端口的選擇條件時,可以先關閉聚合接口,待配置完成後再開啟該聚合接口。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動態聚合組內端口速率作為優先選擇參考端口的條件。
lacp select speed
缺省情況下,動態聚合組內以成員口的端口的端口ID作為優先選擇參考端口的條件。
通過配置本功能,同一聚合組中的選中端口的端口速率可以不同。
如果聚合接口兩端本命令配置不一致,動態聚合組可以通過LACP協議協商狀態,使鏈路兩端端口選中狀態一致;靜態聚合組無法協商狀態,為了防止報文丟失,要求靜態聚合組兩端本命令配置一致。
配置本功能後,如果聚合組中選中端口速率不同,聚合組中流量負載分擔時,速率較小的選中端口可能存在丟包現象,請按需配置本功能。
開啟和關閉本功能後,操作Key會發生變化,導致聚合接口震蕩,請按需配置本功能。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組選擇選中端口時忽略端口速率。
link-aggregation ignore speed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選擇選中端口時計算端口速率。
未配置二層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時,隻有當其成員端口上關於VLAN允許通過的配置(包括是否允許VLAN通過,以及通過的方式)與該二層聚合接口的配置完全相同時,該成員端口才能加入聚合組;配置了二層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後,即使其成員端口上關於這些VLAN允許通過的配置與該二層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不一致,也不影響該成員端口加入聚合組並成為選中端口。
本功能僅對Hybrid或者Trunk類型的端口所允許通過的VLAN範圍有效。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二層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link-aggregation ignore vlan vlan-id-list
缺省情況下,二層聚合接口未配置忽略VLAN。
在動態聚合接口中,當選中端口A故障時,設備會從滿足成為選中端口所有條件的成員端口中選中優先級最高的端口B作為選中端口。當端口A故障恢複時,如果開啟了聚合接口搶占功能,則A會取代B,搶占成為選中端口;如果關閉了聚合接口搶占功能,即使A的端口優先級高於B,B仍會繼續作為選中端口,減少因為選中端口切換造成的丟包問題。
當A直接取代B,搶占成為選中端口,若此時A端口鏈路狀態還不穩定,則會造成丟包問題。此時可以通過配置聚合接口的延遲搶占時間,使端口在延遲搶占時間後,再搶占成為選中端口。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開啟聚合接口搶占功能。
lacp preempt enable
缺省情況下,聚合接口搶占功能處於開啟狀態。
(4) 配置聚合接口的延遲搶占時間。
lacp preempt delay delay-time
缺省情況下,聚合接口的延遲搶占時間為0秒,即立即搶占。
聚合靜態負載分擔類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組內配置兩種方式:全局的配置對所有聚合組都有效,而聚合組內的配置隻對當前聚合組有效。對於一個聚合組來說,優先采用該聚合組內的配置,隻有該聚合組內未進行配置時,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同一聚合接口下,同時配置了靜態聚合負載分擔和動態聚合負載分擔時,動態聚合負載分擔生效。
開啟對稱負載分擔功能後,聚合負載分擔時也采用對稱負載分擔方式。有關對稱負載分擔的詳細介紹,請參見“三層技術-IP業務配置指導”中的“負載分擔”。
對稱負載分擔功能僅對已知單播報文生效。
僅LSCM2係列SC單板、SD係列接口板和SF係列接口板支持對稱負載分擔功能。
對於LSCM2係列SC單板、SD係列接口板和SF係列接口板,收到隧道封裝後的報文時,不支持根據內層報文的MAC地址進行負載分擔。
對於LSCM2係列SC單板和SD係列接口板,進行負載分擔時,報文的IP字段和MAC字段不能同時參與Hash。
目前,在係統視圖下進行全局聚合負載分擔類型配置,隻支持:
· 根據目的IP地址、目的MAC地址、目的端口、源IP地址、源MAC地址、源端口之間不同組合進行聚合負載分擔;
· 根據報文的入端口進行聚合負載分擔。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靜態負載分擔類型。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ip-protocol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缺省情況下:
¡ 二層報文按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進行聚合負載分擔;
¡ 從LSCM1GT48SC0單板進入的三層報文按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進行聚合負載分擔,從其他單板進入的三層報文按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進行聚合負載分擔;
¡ 從LSCM1GT48SC0單板進入的四層報文按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目的服務端口和源服務端口進行聚合負載分擔,從其他單板進入的四層報文按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目的服務端口和源服務端口進行聚合負載分擔。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組內采用的靜態聚合負載分擔類型。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mpls-label1 | mpls-label2 | source-ip | source-mac } * | per-packet }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內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類型與全局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類型一致。
· 對於SF係列接口板,配置逐包負載分擔類型時,不對聚合接口轉發的非已知單播流量進行負載分擔。
· 僅前16個創建的聚合組支持配置逐包負載分擔,在其他聚合組配置時設備會提示不支持。
· LSCM1GT48SC0單板不支持逐包負載分擔方式。
使用聚合靜態負載分擔時,由於靜態負載分擔沒有考慮鏈路中各成員鏈路的帶寬利用率,從而會出現鏈路之間的負載分擔不均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以使用動態負載分擔,根據鏈路中各成員鏈路的帶寬利用率,為數據流量選取當前負載分擔鏈路中帶寬利用率最小的成員鏈路進行轉發,均衡鏈路上的數據流量。
動態負載分擔支持Eligible模式:設備根據五元組,將收到的報文劃分為Flow,同一Flow中轉發時間間隔小於等於flowlet-gap-time的報文組成一個Flowlet。同一Flowlet中的數據包選取相同的成員鏈路進行轉發,新Flowlet選取當前負載分擔鏈路中帶寬利用率最小的成員鏈路進行轉發。
僅SF係列接口板支持功能,即聚合組下僅有SF係列接口板上的端口作為成員口時,本功能才生效。
同一聚合接口下,同時配置了靜態聚合負載分擔和動態聚合負載分擔時,動態聚合負載分擔生效。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的動態負載分擔模式。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ynamic eligible [ flowlet-gap-time flowlet-gap-time ]
缺省情況下,聚合組內采用的聚合靜態負載分擔類型。
配置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機製可以降低數據流量對IRF物理端口之間鏈路的衝擊,IRF中成員設備間聚合負載分擔處理流程如圖1-7所示。有關IRF的詳細介紹,請參見“虛擬化技術配置指導”中的“IRF”。
圖1-7 IRF中成員設備間聚合負載分擔處理流程
僅IRF模式下支持配置本功能。
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組內配置兩種方式:全局的配置對所有聚合組都有效,而聚合組內的配置隻對當前聚合組有效。對於一個聚合組來說,優先采用該聚合組內的配置,隻有該聚合組內未進行配置時,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配置允許VLAN接口轉發直連網段的定向廣播報文(ip forward-broadcast)時,如果報文出接口是使能了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特性的二層聚合接口,請在該聚合接口上使用undo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ocal-first命令取消該特性,以避免流量異常。有關ip forward-broadcast命令的配置,請參見“三層技術-IP業務配置指導”中的“IP性能優化”。
配置了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的情況下,OpenFlow控製器不能在設備上創建Group表項。兩者配置互斥。有關OpenFlow的介紹,請參見“OpenFlow配置指導”中的“OpenFlow”。
請勿同時配置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功能和多端口單播MAC地址表項功能。
同時開啟對稱負載分擔功能和本地轉發優先功能後,如果對稱負載分擔的出接口不在本成員設備上,則按照本地轉發優先原則,選取本成員設備的接口作為流量出接口。
非專家模式下,配置端口隔離前,請關閉聚合本地轉發優先功能。有關專家模式和端口隔離的詳細介紹,請參見“基礎配置指導”中的“設備管理”和“二層技術-以太網交換配置指導”中的“端口隔離”。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的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ocal-first
缺省情況下,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的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
link-aggregation group load-sharing mode local-first
缺省情況下,聚合負載分擔采用本地轉發優先。
用戶可以選擇聚合負載分擔HASH算法均衡聚合鏈路上的流量。在采用缺省負載分擔類型進行負載分擔情況下,用戶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均衡鏈路上的流量:
· 嚐試依次配置負載分擔HASH算法,通過不同方式的CRC運算,選擇相對適合的HASH算法實現鏈路流量均衡。
· 多次嚐試配置負載分擔的HASH SEED,通過增加一個負載分擔參數參與HASH運算,實現鏈路流量的均衡。
HASH算法和HASH SEED值可以單獨配置,也可以同時配置。兩者不同的配置組合對聚合負載分擔影響效果也不一樣。用戶可以通過display counters命令查看各個成員端口流量情況,判斷鏈路流量是否均衡。
當不同數據流的報文沒有負載分擔到所有成員鏈路上時,建議用戶更改HASH算法。
聚合負載分擔HASH SEED功能對非已知單播報文不生效。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HASH算法。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algorithm algorithm-number
缺省情況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HASH算法為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校驗)算法。
(3)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HASH SEED。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seed seed-number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負載分擔HASH SEED。
當聚合鏈路上負載分擔不均勻時,用戶可以通過本命令配置聚合負載分擔計算結果的偏移量,調整流量的出端口,以均衡聚合鏈路上各物理鏈路的流量。
建議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配置本命令,避免由於配置不合理導致鏈路上流量失衡。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聚合負載分擔計算結果的偏移量。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offset offset-value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聚合負載分擔計算結果的偏移量。
通過本功能可以配置聚合鏈路中隧道報文進行負載分擔計算時所采用的信息類型。
在聚合鏈路上,隧道報文負載分擔分為以下方式:
· inner:根據隧道報文內層IP信息進行負載分擔。
· outer:根據隧道報文外層IP信息進行負載分擔。
LSCM1GT48SC0單板不支持本功能。
對於SE係列接口板,指定inner參數後,如果收到IPv4 over IPv6隧道報文或者IPv6 over IPv6隧道報文,且內層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發生變化,則不能基於內層IP信息進行負載分擔。
采用inner方式時,需要注意:
· 不支持基於報文內層的二層字段進行負載分擔。
· 對非已知單播報文不生效。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對隧道報文采用的負載分擔方式。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tunnel { inner | outer }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對隧道報文采用的負載分擔方式。
當要求特定VLAN的三層數據流量通過特定的端口轉發不進行負載分擔時,可以配置聚合管理VLAN和聚合管理端口進行流量轉發。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配置聚合管理VLAN。
link-aggregation management-vlan vlan-id-list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聚合管理VLAN。
(3) 進入二層以太網接口視圖。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4) 配置聚合管理端口。
link-aggregation management-port
缺省情況下,未配置聚合管理端口。
在開啟了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後,當手工關閉聚合組內某選中端口或重啟聚合組內某選中端口所在的slot時,係統可以將該端口上的流量重定向到其他選中端口上,從而實現聚合鏈路上流量的不中斷。其中,已知單播報文可以實現零丟包,非已知單播報文不保證不丟包。聚合流量重定向過程中,對於聚合組中新選中的端口,流量不會重定向到該端口上。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組內配置兩種方式:全局的配置對所有聚合組都有效,而聚合組內的配置隻對當前聚合組有效。對於一個聚合組來說,優先采用該聚合組內的配置,隻有該聚合組內未進行配置時,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必須在聚合鏈路兩端都開啟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才能實現聚合鏈路上流量的不中斷。
如果同時開啟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和生成樹功能,在重啟slot時會出現少量的丟包,因此不建議同時開啟上述兩個功能。
當聚合接口配置為聚合邊緣接口後,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將不能正常使用。
隻有動態聚合組支持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建議優先選擇開啟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開啟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時,如果有連接其它廠商設備的聚合接口,可能影響該聚合組的正常通信。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開啟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缺省情況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開啟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缺省情況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配置本功能後,就表示設備上聚合接口流量被隔離,即該設備所有動態聚合接口的成員端口都處在非選中狀態,對端設備與之相應聚合組的成員端口也處在非選中狀態。為了避免流量丟棄,所有從當前設備M-LAG接口轉發的流量會切換到另一台M-LAG設備上同一M-LAG組的M-LAG接口上轉發。
本功能僅對動態聚合接口生效,對於靜態聚合接口和M-LAG組網中的peer-link接口不生效。
配置本功能後,如果本端設備處於M-LAG MAD DOWN狀態,則不能通過執行undo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命令恢複流量從本端M-LAG接口轉發。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開啟聚合流量隔離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 [ bagg | ragg ]
缺省情況下,聚合流量隔離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鏈路聚合分為靜態聚合和動態聚合兩種模式,當鏈路發生故障時,靜態聚合組沒有檢測機製來響應鏈路故障;動態聚合組通過LACP來判斷鏈路狀況,但這種方式不能快速響應鏈路故障。鏈路聚合使用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雙向轉發檢測),能夠為聚合組選中端口間的鏈路提供快速檢測功能。通過為選中端口創建BFD會話來實現對成員鏈路故障的快速檢測。當鏈路發生故障時,該功能能夠快速使雙方對各自接口的選中/非選中狀態達成一致。關於BFD的介紹和基本功能配置,請參見“可靠性配置指導”中的“BFD”。
· 靜態聚合:如果BFD檢測到鏈路故障,係統會通知聚合模塊對端不可達,將該鏈路連接端口的選中狀態修改為非選中狀態,BFD會話保留,並且會繼續發送BFD報文;當故障鏈路恢複,能收到對端發送來的BFD報文時,係統會再通知聚合模塊對端可達,端口又恢複為選中狀態。即配置此功能後靜態聚合鏈路不會出現一端為選中狀態,另一端為非選中狀態的情況。
· 動態聚合:如果BFD檢測到鏈路故障,係統會通知聚合模塊對端不可達,然後拆除BFD會話,並停止發送BFD報文;當故障鏈路恢複,通過LACP協議重新建立選中鏈路關係,並重建BFD會話,然後通知聚合模塊對端已可達。從而使動態聚合組中成員端口選中狀態快速收斂。
配置鏈路聚合與BFD聯動時,需要注意:
· 兩端聚合接口的BFD會話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必須成對配置,且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為不同的單播地址(0.0.0.0除外)。例如本端聚合接口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1.1.1.1 destination 2.2.2.2時,對端聚合接口要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2.2.2.2 destination 1.1.1.1後,才能正確建立起BFD會話。
· 在聚合接口下配置的BFD會話參數,會對該聚合組內所有選中鏈路的BFD會話生效,鏈路聚合的BFD會話僅支持控製報文方式和異步模式。
· 開啟鏈路聚合的BFD功能後,不建議在該聚合接口上再開啟其他應用與BFD聯動。
· 開啟鏈路聚合的BFD功能後,請配置聚合組中的成員端口數量不大於設備支持的BFD會話數量,否則可能導致聚合組內部分選中端口變為非選中狀態。
· 如果聚合鏈路兩端BFD會話數量不一致,請檢查聚合鏈路兩端的最大選中端口數配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請將兩端的最大端口數配置為一致。
· 在聚合接口下同時配置IPv4 BFD會話和IPv6 BFD會話後,當IPv4 BFD會話和IPv6 BFD會話其中之一檢測到鏈路故障時,聚合組成員端口的狀態變為非選中狀態。
· 僅LSCM2係列SC單板、SD係列接口板和SF係列接口板支持鏈路聚合的BFD功能。
· 暫不支持開啟二層聚合接口下的鏈路聚合的IPv6 BFD功能。
(1) 進入係統視圖。
system-view
(2) 進入聚合接口視圖。
¡ 進入二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進入三層聚合接口視圖。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可選)開啟鏈路聚合與BFD聯動的兼容功能
link-aggregation bfd-compatible enable
缺省情況下,鏈路聚合與BFD聯動的兼容功能為關閉狀態。
(4) 開啟鏈路聚合的BFD功能。
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ipv4-address destination ipv4-address
link-aggregation bfd ipv6 source ipv6-address destination ipv6-address
缺省情況下,鏈路聚合的BFD功能處於關閉狀態。
在完成上述配置後,在任意視圖下執行display命令可以顯示配置後以太網鏈路聚合的運行情況,通過查看顯示信息驗證配置的效果。
在用戶視圖下執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統計信息。
· Device A與Device B通過各自的二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連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別配置二層靜態鏈路聚合組,並實現設備間VLAN 10和VLAN 20分別互通。
圖1-8 二層靜態聚合配置組網圖
(1) 配置Device A
# 創建VLAN 10,並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4加入到該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4
[DeviceA-vlan10] quit
# 創建VLAN 20,並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5加入到該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5
[DeviceA-vlan20] quit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別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 配置二層聚合接口1為Trunk端口,並允許VLAN 10和20的報文通過。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與Device A相似,配置過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3/0/1(R) S 32768 1
XGE3/0/2 S 32768 1
XGE3/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組1為負載分擔類型的二層靜態聚合組,包含有三個選中端口。
· Device A與Device B通過各自的二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連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別配置二層動態鏈路聚合組,並實現設備間VLAN 10和VLAN 20分別互通。
圖1-9 二層動態聚合配置組網圖
(1) 配置Device A
# 創建VLAN 10,並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4加入到該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4
[DeviceA-vlan10] quit
# 創建VLAN 20,並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5加入到該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5
[DeviceA-vlan20] quit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1,並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別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 配置二層聚合接口1為Trunk端口,並允許VLAN 10和20的報文通過。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與Device A相似,配置過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組1為負載分擔類型的二層動態聚合組,包含有三個選中端口。
· Device與服務器Server通過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2相互連接。
· 在Device上配置一個二層動態鏈路聚合組。
· 在Device上配置二層聚合接口為聚合邊緣接口,以便當服務器上未配置動態聚合組時,Device上聚合組成員端口都能作為普通端口正常轉發報文。
圖1-10 二層聚合邊緣接口配置組網圖
配置Device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1,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 system-view
[Devic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配置二層聚合接口1為聚合邊緣接口。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acp edge-port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別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2加入到聚合組1中。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 當Server未完成動態聚合模式配置時,查看Device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 I 32768 11 1 {AG}
XGE3/0/2 I 32768 12 1 {AG}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XGE3/0/2 32768 82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以上信息表明,當Device未收到Server的LACP報文時,Device的聚合成員端口都工作在Individual狀態,該狀態下所有聚合成員端口可以作為普通物理口轉發報文,以保證此時Server與Device間的鏈路都可以正常轉發報文,且相互形成備份。
· Device A與Device B通過各自的三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連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別配置三層靜態鏈路聚合組,並為對應的三層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
圖1-11 三層靜態聚合配置組網圖
(1) 配置Device A
#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1,並為該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別將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與Device A相似,配置過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3/0/1(R) S 32768 1
XGE3/0/2 S 32768 1
XGE3/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組1為負載分擔類型的三層靜態聚合組,包含有三個選中端口。
· Device A與Device B通過各自的三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連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別配置三層動態鏈路聚合組,並為對應的三層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
圖1-12 三層動態聚合配置組網圖
(1) 配置Device A
# 創建三層聚合接口1,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並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別將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與Device A相似,配置過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組1為負載分擔類型的三層動態聚合組,包含有三個選中端口。
· Device A通過二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分別與Device B、Device C、Device D的二層以太網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相互連接。
· Device B、Device C、Device D為獨立運行的設備,由於用戶對於業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Device A和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間配置鏈路聚合。為了實現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間跨設備聚合,這時用戶可以配置S-MLAG功能,保證正常工作時鏈路進行負載分擔且任何一台設備故障對業務均沒有影響,提高可靠性。
圖1-13 S-MLAG配置組網圖
(1) 配置Device A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10,並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quit
# 分別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組10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 配置LACP的係統地址為0001-0001-0001。
<DeviceB> system-view
[DeviceB]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123。
[DeviceB]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係統編號為1。
[DeviceB] lacp system-number 1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2,並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B]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將二層聚合接口2加入S-MLAG組100。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組2中。
[DeviceB]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3) 配置Device C
# 配置LACP的係統地址為0001-0001-0001。
<DeviceC> system-view
[DeviceC]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123。
[DeviceC]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係統編號為2。
[DeviceC] lacp system-number 2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3,並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C]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3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將二層聚合接口3加入S-MLAG組100。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組3中。
[DeviceC]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3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4) 配置Device D
# 配置LACP的係統地址為0001-0001-0001。
<DeviceD> system-view
[DeviceD]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係統優先級為123。
[DeviceD]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係統編號為3。
[DeviceD] lacp system-number 3
# 創建二層聚合接口4,並配置該接口為動態聚合模式。
[DeviceD]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4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將二層聚合接口4加入S-MLAG組100。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組4中。
[DeviceD]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4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組的詳細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0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40fa-264f-0100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16385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3/0/2 32768 32769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3/0/3 32768 49153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Device A的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均處於選中狀態,此時Device A將Device B、Device C、Device D認為是一台設備,從而實現了跨設備的聚合。
不同款型規格的資料略有差異, 詳細信息請向具體銷售和400谘詢。H3C保留在沒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況下對資料內容進行修改的權利!